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明带队攻关农业智能装备关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无人机天上飞,智能旋耕机地上跑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明带队攻关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多项科技成果业内领先 在智能蔬菜大棚,李明(左)和科研人员一起商讨智能旋耕机

无人机天上飞,智能旋耕机地上跑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明带队攻关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多项科技成果业内领先

在智能蔬菜大棚,李明(左)和科研人员一起商讨智能旋耕机的性能和改进方法。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编者按

科技一直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在一个波澜壮阔的科技时代,长沙抢抓战略机遇期,通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协同创新格局不断刷新。科技创新在长沙,已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高精尖”,而是切实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今天起,本报联合长沙市科技局共同推出《科技周刊》,旨在搭建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的长效平台,提升全民科技素养。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政策动态、前沿科技成果应用,读到科技人物的精彩故事,学到新鲜出炉的科普知识。2019年冬天起,我们与你一起奔赴长沙科技创新的春天,看星城大地“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感受“科技离生活如此之近”,首期走进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的“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现场,探寻其中的科研成果聆听背后的创新故事。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今年,长沙共有45个项目入选湖南省“5个100”中的“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包括北斗导航、轨道交通、农产品安全检测、超高场核磁共振等多个领域。截至今年10月,45个项目已全面启动或续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实现申请专利数581件,授权专利319件,新增销售收入超92亿元。今起,长沙晚报开始聚焦这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自主研发多款农业智能机械,关键技术领先全球

11月25日上午11时,在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记者见到了项目带头人、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李明,他拎着包刚从外面开会回来。天气寒冷,但人很热和。他带领记者来到智能蔬菜大棚,一名科研人员正在鼓捣“智能旋耕机”。

“别看它样子不美,但功能多样,新能源驱动,不会污染农田生态环境,智能控制一键操作,它能自动把田里的活都干了,比如耕地、除草、施肥等,相当于一台多功能田间管理机,目前已实现部分功能。”李明开门见山地说起来。

曾被公派至日本东京大学读博的李明,说自己做科研有点“天马行空”。团队从2018年开始针对南方丘陵山区研发小型智能旋耕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相比大型旋耕机,小型旋耕机改变了传统水田农机具驱动与作业分离的形式,开发了自适应耕作速度与转向控制算法,结合北斗导航、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全自主作业,作业效果明显改善。在耕作速度上,大型旋耕机一般为1~2米每秒,小型旋耕机可达5~10米每秒,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我们正在打造旋耕机中的‘劳斯莱斯’,所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明年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李明自信地告诉记者,以信息感知、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突破南方水田通过性与泥底层保护、田间作业质量监控与药肥精量配施、农田作物信息实时获取等关键技术,团队研制了自动驾驶履带式拖拉机、低空作物信息采集装备(监测无人机)、智能旋耕机等样机,目前正在不断改进完善中。

建智慧管理平台,为农机装上“大脑”

“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件,产品应用到10多个国家。比如研制了多款全球领先的智能植保无人机,市场推广1000余台;研制的侧深施肥机被列为农业部创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生了近亿元经济收入;研发的监测无人机,目前可以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和生育特性,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技术,根据高空采集的图片自主对农作物进行病理监测方面的“望闻问切”。

基于北斗的农机智能管理系统也是项目科研成果之一。因为现在是冬季,记者在北斗农机智能管理平台只能看到历史数据,大屏幕上显示着农机设备信息和作业统计信息,如农机数量、任务面积发布、完成作业面积等。点击某台农机的回放信息,可以看到其在2019年4月作业的具体地点和行动轨迹,这一切为农机作业补贴申请提供数据支持。

在李明的科研规划中,未来所有智能农机将接入该平台,届时不仅能知道机械本身作业的数据,还能知道作业环境、农作物的数据。“平台将成为所有机械设备的大脑,它能跟踪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农药使用情况,果实状态,是否属于有机蔬菜,都可以追溯。而且还能根据实时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精准作业,真正实现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李明说,目前平台正在试用,明年将进入推广阶段,已完成的核心技术作业面积计算技术,精度可以达到97%以上。

对话

记者:为什么会致力于智能农机研究?

李明:我是岳阳农家的孩子,年少时看着父母辈每天围着家中一亩三分地打转,很是触动。从国外留学回来后,我触动更大,因为国内的农业机械整体上来说相比国外要落后,而且没有一家行业国际企业。现在有可能弯道超车的就是智能农机,我们现在做的产品有的国外都没有,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记者:下一步的科研计划是怎样的?

文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kfyzb.cn/zonghexinwen/2020/0529/341.html



上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
下一篇:国内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思考论文

农业开发与装备投稿 | 农业开发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开发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开发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开发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