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知青父子兵要做中国石蛙王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石蛙味美好吃,但石蛙难觅。如果早几年,发出这样的感叹似乎还有些道理,但现在还如此感叹,就跟不上形势了。原因很简单,近几年人工养殖石蛙已成气候,只要愿意下点功夫,你

石蛙味美好吃,但石蛙难觅。如果早几年,发出这样的感叹似乎还有些道理,但现在还如此感叹,就跟不上形势了。原因很简单,近几年人工养殖石蛙已成气候,只要愿意下点功夫,你不仅能吃到人工养殖的石蛙,还能找到石蛙养殖的源头。

走进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再到寨牙乡江口村的山沟沟里,你就能找到一处石蛙养殖的源头——靖州县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群山的包围中,走进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仿佛走进一家生态农庄:空地上种植了多种蔬菜、苗木果树,还有成群的鸡鸭和鱼。尤其是那一个个仿生态养殖池,格外引人注目:蛙池从山沟边引入山泉水,泉水汩汩,上面覆盖了遮阳网,还安装了水喷头,里面十分清凉、干净。

“我们是‘石蛙王子’!我们要做中国‘石蛙王’!”工作人员正穿着水鞋,端着一盆饵料准备给蛙投食,听到他的脚步声,一只只石蛙犹如听到号令一般纷纷跳将出来,一时间,满耳朵都是泉水流淌的哗哗声,还有蛙儿欢快鸣叫的歌声……笔者在这里不仅见到了奇特的仿生态石蛙养殖场,更听说了一个老知青团队和青年大学生团队联合创业,争做中国“石蛙王”的传奇故事。

董心忠(左)在和大学生交流蛙卵孵化技术

攻克难关“孵化”“变态”技术全国领先

“人工养殖石蛙,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挽救濒危野生棘胸蛙,又可以发家致富,可谓一举多得。”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执行董事、技术总监董心忠笑着说。

别看董心忠现在笑得很开心,前几年他可是整天眉头都是紧锁的。靖州当地有“大山里能养石蛙,除非石壁上能种花”的说法,从中不难看出在当地人工养殖石蛙有多么困难。原来,由于技术原因,过去当地市场上的石蛙,都是村民进山下溪抓的。确实,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近年南方各地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董心忠介绍说,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否则别想成功。

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进行石蛙人工养殖,是因为这里是董心忠当年知青下乡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环境,清楚这里生长野生石蛙,整个环境条件适合人工养殖石蛙。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董心忠一直从事养殖业、饲料加工业,有技术,有经验。于是,他抱着“誓要石壁上开出花”的信念,走进了人迹罕至的山沟沟。

确切地讲,那是在2012 年的6月,董心忠在另外两名知青队友袁桂莲、赵世海的支持下,一头扎进靖州排牙山林场的深山老林,开始石蛙人工养殖试验。虽说从事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已有30余年,董心忠积累了一套独特完整的养殖技术,但对于石蛙这个“野东西”,他还是忽视了“蛙卵孵化”和“蝌蚪变态”两个危险期。当年,蛙卵的孵化率只有20%多,蝌蚪的变态成活率也只有20%……

都说“蛙好养,卵难孵,小蝌蚪变态成活难!”董心忠以失败领教了这句话的残酷。好在董心忠是经历过风雨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定且极具韧劲的人。用他的话说,失败不可怕,只要敢于从头再来。为了摸索经验,董心忠时常三更半夜蹲到种蛙场里,聆听“呱呱”蛙鸣,观察种蛙的生活习性,细心地记录每一个细节,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认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边学习边实践创新。

有过去30 多年的养殖功夫垫底,董心忠对解决相关难题可谓信心十足。针对石蛙的吃饭问题,他抛弃了传统的只提供黄粉虫的喂食方式,而是加入蝇蛆并打浆发酵,自己配置“营养套餐”,补齐许多微量元素,保证石蛙营养的正常摄入,增强石蛙的抵抗力。

在石蛙由蝌蚪变成蛙这段死亡率最高的变态期,董心忠迎合石蛙由食用植物到食用动物的转变,研发饵料,给石蛙增加营养。对于石蛙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他也费尽心思,做了许多创新性的改善:蛙池的水泥面不能太粗糙,不然石蛙会磨破皮导致细菌感染;蛙池要造成斜坡式,不然无法满足石蛙两栖的生活需求;水流速度要均衡,蛙棚要保持通风,不然会超出石蛙生活的水质温度……

文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kfyzb.cn/qikandaodu/2021/0325/744.html



上一篇:农垦我以这样的方式爱你
下一篇:初探幼儿数学活动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农业开发与装备投稿 | 农业开发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开发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开发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开发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