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扎根农垦今生无悔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02年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选择留在城市工作,我却一头扎进农垦,来到广西农垦石碑坪农场上班,开始了与农垦的情缘。 时光匆匆,结缘农垦一晃就是18年。回望来时路,感慨万千。

2002年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选择留在城市工作,我却一头扎进农垦,来到广西农垦石碑坪农场上班,开始了与农垦的情缘。

时光匆匆,结缘农垦一晃就是18年。回望来时路,感慨万千。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苦过累过,犹豫过彷徨过,但回忆里更多的是关怀、友爱、美好和感恩。

入职前,农场在我想象中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那里有火热的劳动场面,有蓝天白云,有质朴的心灵,有诗一样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初来乍到的我适逢农场二次创业,因受黄龙病侵袭,曾给农场带来辉煌的第一代柑橘全军覆没,农场经济正从低谷缓慢复苏,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我们新来的几个大中专生更是如此,工资待遇微薄,生活条件艰苦。我们住在一栋曾是职工医院的旧楼里,每人一个房间,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旧电视机,再无别物。上厕所都要去楼外40多米的公厕,遇上雨天或冷天时,“方便”起来很不方便。

那两年,农场招聘了10多名大中专学生,不到两年就走了一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来农场不到一年的柳州铁路局子弟辞职,家人来接时说:“你们怎么现在还住这种地方啊?知道是这样,我们早就想办法调走了!”

看着伙伴们接二连三地离开,我内心深处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一是觉得农场用真心待我们;二是觉得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考验人的毅力。我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在农场做出点名堂来!我拿出高考冲刺的那股狠劲,查阅农场志等各种资料,以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农垦和农场,同时发挥自己的笔头优势,为农场的发展鼓与呼。那时,我憋着一股劲,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坚持笔耕不辍,还经常深入分场和职工家里采写稿件,报道基层的典型人物事迹。我采写的稿件在广西农垦报陆陆续续发表以后,给农场带来了新气象。

那几年,日子虽然清苦,但内心非常踏实。农场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我,在个人成长上更是悉心栽培。场领导每次下队,都喜欢叫我一起去,一路和我讲农垦的发展史,讲农场的故事。场党委还派我到各分场讲自己来农场后的心得体会。几场宣讲会下来,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得到了很大锻炼。同事和职工群众还经常把自己种的瓜果蔬菜给我,时不时地拉我到他们家里吃饭,让我这个异乡人心里暖融融的。

有一件事更坚定了我扎根农场的决心。2005年,老家兴起建房热。我家的旧房也称得上是“百年老字号”了,建新房成为一家人最迫切的愿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入微薄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闲聊时,我和领导聊起了这个愿望。没想到,第二天领导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赞扬了我的孝心,并许诺以借款的形式预支一万元给我,让我激动不已。这一万元让我有了建房启动资金,再加上姐姐和朋友们的支援,一家人终于圆了新房梦。这雪中送炭的情义让我终生难忘,我深深体会到了农场对员工质朴而深切的关怀。留下,是多么正确的选择!

参加工作三年后,我迅速成长为农场中层正职管理人员和农垦中青班学员,这些都离不开组织的栽培。随着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加,我三次被抽调到广西农垦报社学习。期间,报社的老师们带我到各农场采写新闻,不但在专业上倾囊相授,还把创刊以来的合订本借给我看。

在一次次采访和阅读中,我对农垦的过去、现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们更是把他们的人生感悟毫不保留地传授于我,让我豁然开朗、如沐春风。“有能力还要夹起尾巴做人。”“工作再忙再累也要坚持下去,认真是一天,不认真也是一天,认真不认真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老师们朴实的话语,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勤奋、谦虚、担当成为我职场生涯里最鲜明的印记。

2006年后,我又转战新兴开发公司、借调集团总部,经历了多个岗位的锻炼,变得更为沉稳,看问题的眼光和境界更上一层楼。2010年底,组织任命我担任黔江农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这是我事业的新起点。在我人生最美的时刻,遇见最美的黔江,是我的幸运。这9年,是黔江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9年。农场的甘蔗生产一直保持垦区前列,总产、单产不断创新高,职工收入稳定、安居乐业,农场荣获了“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自治区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这9年,也是我安心学习、创新思路、敢于担当的9年,所分管的党建、纪检、工会工作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为农场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衷感谢黔江豁达大度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他们容我不足,让我大胆驰骋、不断成长;由衷感谢黔江善良质朴的职工群众,是他们勤劳本分,让我能安心工作、安心学习。

文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kfyzb.cn/qikandaodu/2021/0519/913.html



上一篇:关于农业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实践思考
下一篇:四川总投资亿元个生猪规模养殖场集中开工

农业开发与装备投稿 | 农业开发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开发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开发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开发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