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汉字“木”部背后的农业文明(4)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具体数据情况见表2:*新增:朳、梩、欋、 表2《说文·木部》农具字用字情况? 根据《说文·木部》农具字用字情况的表格可以看出,《说文·木部》收录的

具体数据情况见表2:*新增:朳、梩、欋、

表2《说文·木部》农具字用字情况?

根据《说文·木部》农具字用字情况的表格可以看出,《说文·木部》收录的农具字75%已经隐没,在《现汉》中已经查找不到,在《现汉》中仍活跃的仅有“枷、杷、杵”,占《说文·木部》的18.7%,其中“枷、杷”在《现汉》中已经没有表农具义的义项,仅“杵”字在《现汉》中保留有“捣粮食”这一义项。在《说文》中未收录的“朳、梩、欋、”四个字,在《现汉》中都标注有“古书”的字样,同样处于衰落的状态。整体上来说,《说文·木部》收录的农具字到现在基本处于隐没、衰落的状态。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往往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说文·木部》农具字的没落正反映现代社会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不断衰落。高效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木质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表3《说文·木部》果木字用字情况?

*新增:柑、槟、椹、柠、檬、杧、枸、椪、榠、榴、橄、榄

根据表3《说文·木部》果木字用字情况的表格,可以看出《说文·木部》50.0%的果木字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此外,在《现汉》中还新增了12个果木字,体现出果木类用字的活跃,同时反映出果木在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性。从古至今,水果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补给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种植培育技术的提高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我们所认知的水果的种类不断增加,有关“果木”字的新增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由农具字和果木字的变化,可以看到传统农业的衰落和以机械生产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看到在水果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积极促进下,我们所认知的水果种类不断增加。我们农业文明的发展变迁正反映在这些木部农业词汇的变化之中。

四、结语

本文从“农业”这一角度考察“木”背后的农业文明,以《说文》中木部字为说明对象,结合甲骨卜辞,从农业祭祀与农业生产两方面揭示《说文》木部字背后的农业文明。最后将《说文》木部中农业字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进行历时对比,从木部农业词汇的流变中,反映出我国农业文明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8.

[2][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3]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郑玄.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疏证[M].黄永年,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

[7]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M]//续修四库全书:第120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中)[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2]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5]徐中舒,等主编.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16]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一[M].上海:上海太原氏重刊,1963.

[19]扬雄.方言[M].郭璞,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古籍书店,1983.

[21]韩文娟.《说文解字木部》与《尔雅》相关内容训诂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22]田穗.说文木部田间农具字管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

《说文·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树木自下而上的生长情态。“相”,《说文》:“省視也。从目从木。”[1]甲骨文字形为,小篆字形为,“相”的本义是察看,在字形上表示用目观察树木。可以说古人最容易见到的就是一棵棵站立的树木。有关中国的树木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与树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屋宅建筑,还是军事刑罚、丧葬祭祀上都有树木的身影,这里仅选取“农业”这一角度做具体阐释,揭示汉字“木”部字背后的农业文明。一、木与农业祭祀木与农业祭祀的关系相当密切。所谓“农业祭祀”指的是早期中华先民出于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祈求风调雨顺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一般来说,农业祭祀主要是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神的祭祀。在早期农业生产中,华夏先民面临频繁的自然灾害,在殷商甲骨中存在很多有关旱灾的记录:(1)贞:我不熯?一月(《合集》宾间A类)(2)……北土……熯?(《合集》宾一类)(3)……西土亡(无)熯?(《合集》宾一类)(4)贞:商熯?(《合集》249正宾二类)(5)丁未卜:……龙方……降熯?(《合集》宾二类)许慎《说文解字》:“熯,干貌,从火声。”[1]“熯”字出现得较早,与后出现的“旱”字同义,都表示“干旱不雨”之义。上面所举甲骨卜辞正反映出当时旱灾的严重和频繁。为求禳除旱灾、祈求丰收,华夏先民便展开了有关的农业祭祀活动,下面我主要从社祭及燎祭中有关农业祭祀的内容进行具体阐释。(一)木与社祭社祭指的是华夏先民为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祭拜土地神的祭祀仪式。《孝经·援神契》:“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2](970)社祭有木、土、石等多种形式的社主,但以木为社主最普遍。“社”古文字写作,上古多以树木为这种祭祀活动的主要对象。同时,他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选取。《白虎通·社稷》:“《尚书》亡篇曰:‘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3]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社木。《周礼·司徒职》云:“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社之所宜木。”[4]体现出古人对于这种以“木”为社主的祭祀仪式的考究。《今本竹书纪年》:“(汤)十九年,大旱……二十年,大旱……二十一年,大旱。二十三年,大旱。二十四年,大旱。”[5]记载了商汤时期长期持续的旱灾。为了禳除旱灾,早在殷商时期已有“桑林”之社祭。《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6](875)《淮南子·修务训》:“汤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7](1318)这里汤是以桑树为社主,除了桑树外,还有其他树木可以作为社主,如《史记·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8](1378)以枌榆为社主。《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9](70)以栎树为社主。社木的选择随时代、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选择树木作为社主的原因主要在于树木的标记作用,它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又充满神秘性。刘向《五经通义》:“……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以木,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10](298)同时树木的神秘性让人们保持敬畏之心,《白虎通·社稷》:“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使民望见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3]在整个社祭活动当中,“木”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承载着华夏先民祈求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二)木与燎祭“燎”甲骨文作甲144(甲)、拾1.3(甲)、後1.24.2(甲)等形,罗振玉:“今此字实从木立火上。木旁诸点,像火焰上腾之状。”[11](97)燎祭是古代的祭祀仪式之一,与上古社会的雷神崇拜有一定关系。它由“木”充当燎祭所用的燃烧材料,把牺牲、玉帛等物品放置在柴堆上,焚烧祭天,由此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可以说功利性目的之一就是求雨求年,祈求农业丰收。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有所反映:(1)己亥卜:我尞(燎),亡其雨。(《合集》宾一类)(2)夕,尞(燎)[于]岳。[雨]。(《合集》典宾B)(3)乙亥卜,尞于土,雨。(《合集》午组)(4)叀(惠)己尞豕于岳,雨。(《合集》历二B2)(5)乙子(巳)卜:尞十豕于目,雨。(《合集》历一B)徐灏《说文注笺》:“‘尞’、‘燎’实一字,相承增火旁……今云放火者,后人改之,燎之本义为烧艸木。”[12]“尞”通“燎”,《说文》:“燎,放火也。”[1]这里“尞”表示的意思与“燎”相同,都表示以火烧木。《周礼·大宗伯》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4]这里的“禋祀”“实柴”“槱燎”实质上都为燎祭之属。郑玄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4]这三种燎祭方式都通过“积柴”的方式燃烧牲畜、玉帛等祭品,“木”在整个燎祭活动中充当着重要且关键的角色。燎祭以求年丰雨足是举行燎祭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主要通过燃烧木柴的方式达成。作为燃烧材料的“木”就成了燎祭文化中的重要参与者,与人们祈求来年丰收的朴素愿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农业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二、木与农业生产木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自古就非常密切。“农”甲骨文写作,从林从辰。杨树达:“甲文农字从辰从林,从林者,初民之世,森林遍布,营耕者于播种之先,必须斩伐其树木也。”[13](1127)可见“木”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之紧密。我国最早的一种农业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通过砍伐草木,加以焚烧的方式进行耕种,“焚”字甲骨文写作,表示火烧山林,还有一种形体写作,表示手持火把,为开垦土地而火烧山林,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刀耕火种时的劳动图景。在中国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木”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木质农具“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耜”《说文》中写为“”,“耜”由木制,后受到耒的影响而写作“耜”,耒耜是远古时期华夏先民最常用的木质农具之一。除了耒耜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木质农业用具,这里我将《说文》中出现的不同木质农具分为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称量农具这四类。表1木质农具分类?1.翻耕农具(1):臿也。(2)苯:两刃臿也。(3):苯,臿也。铁、锹一类。(4)枱:耒耑也。(5)欘:斫也。(6)櫡:斫谓之櫡。谓之拂。”[19]“枷”与“柫”相类,都是指农具连枷。“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梅也。从木央声。一曰江南橦材,其实谓之柍”[1],指一种树的果实。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则被认为是以柍梅木为材料制作的收获农具:“打榖之具,枷也。多以柍梅木为之,故谓之柍。”[20](886)《方言》:“今连架所以打榖者,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柍。”[19]“柍”“柫”“枷”三者相类,都是指一种打谷脱粒的器具,即连枷。(7)櫌:摩田器。《论语》曰:“櫌而不;辍。”(8)楎:六叉犂。“、苯、、枱”为臿属类农具。《玉篇》解释“”为:“,臿也,与耜同。”[14](61)是一种用作挖土的农具,和农具耜的功用相同。“苯”是由两刃组成的臿类农具,在《汉语大字典》中“苯”被注释为“耕地起土的农具,后作‘鏵’”[15](1164)。“”,《广韵》:“,臿属。”[16](96)段玉裁注:“从木谓柄;从入者像两刃也。”[17]“”是一种“为古代起土、翻土的两齿鏵”,属于田间整地农具,主要用于松软土地,平整田地。“枱”,段玉裁注:“枱,今经典之耜,耒下曰耕,曲木也。”[17]是一种形体弯曲的农具。“欘、櫡、櫌”为斫类农具。“欘”,《说文》:“欘,斫也,齊謂之鎡錤。”[1]是一种用于田间整地的农具。“櫡”同属斫类,具体可细归为锄镢类耕播农具。“櫌”为摩田用的器具,《农政全书·卷二十一》:“櫌,槌块器。今田家所制无齿杷,首如木椎,柄长四尺,可以平田畴,击块壤,又谓木斫,即此櫌也。”[18](6)主要用来疏松土壤,是一种用于田间碎土的农具。“楎”,《说文》:“楎,六叉犂。”[1]《广韵》注释为:“三爪犁曰楎。犁上曲木也。”[16]段玉裁注:“许云六爪犂者,谓为三爪犁者二……其上为为楼。貯穀下种。故亦名三腳耧。今陜甘人用之。”[17]由此可知“楎”属于一种形体上有三爪的犁类田间耕种农具。2.中耕农具(1)槈:薅器也。(2):穜樓也。段玉裁注:“(槈)薅器也。蓐部曰。薅、披去田艸也。槈者、所以披去之器也。槈、刃广六寸。柄长六尺。”[17]“槈”,是一种长柄的田间除草农具。是一种下种农具,段玉裁注:“,穜楼也。穜者今之种字。楼者今之耧字。广韵曰。耧、种具也。今北方谓所以耩者曰耧。耩者、种也。”[17]表示的是除草后将农作物进行下种的一种工具。3.收获农具(1)杷:收麦器。(2)柫:击禾连枷也。(3)枷:柫也,连枷。(4)柍:枷,柫也。从木加声。淮南谓之柍。《说文》:“杷,收麦器。”[1]《方言》:“宋魏之间谓之渠挐,或谓之渠疏。郭璞注:有齿曰杷,无齿曰朳。”[19]杷,指的是一种有齿的平田收获农具。柫、枷、柍则均指一物,都是指脱粒农具连枷。《玉篇》解释“柫”为:“连枷也,所以打榖者也。”[14](236)《方言》:“今连架所以打榖者,自关而西谓之棓,或4.称量农具杚:平也。《广韵》:“杚,摩也。”[16](96)段玉裁注:“(杚)平也。非器也。廁于此者……者平物之谓。平之必摩之。故广雅曰。杚、摩也。广韵摩之训本此。”[17]杚是一种量粮食时将斗斛刮平的刮板。(二)果木农桑1.果木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华夏先民往往以采集渔猎为生,而果实则是他们重要的补给,“民食果蓏蚌蛤”(《韩非子·五蠹》)。果,甲骨文作,小篆作。从字形上看,木上之物象果形,在木上表示所结果实。采,甲骨文作,小篆作,从木从爪,像一只手抓取树木上的果实,表示采摘果实。《说文·木部》提到的果木多达28种,如“梬、椵、櫅、樲、桵、棪、槜、柿、枇、橙、柚”等,展现出先秦两汉时代的果木概貌。2.蚕桑甲骨文中保留了关于华夏先民祈祷来年蚕桑业丰收的祭祀记录:(1)辛未卜,何鼎(貞):王其※(往)田…桑…,〔亡〕災。(《合集》何组)(2)癸子(巳)卜,才(在)桑,鼎(貞):王旬亡(憂)。才(在)四月。(《合集》黃類)(3)壬子卜,鼎(貞):〔王〕田桑,往來亡災。王(占)曰:“吉。”(《合集》黃類)桑,甲骨文字形为,小篆字形为,字形从木,下为树干,其上附着桑叶,像桑树之形。《说文解字》:“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1]除了“桑”字外,“檿”“柘”表示桑树义。“‘檿,山桑也,从木厭声。诗曰:其檿其柘。’‘柘,桑也,从木石声’”[1]。古人对桑树种类的细致划分,透露出古代蚕桑业的发达。三、从《说文解字》到《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文字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衰落和新生。许慎的《说文解字》记录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字状况,《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是我国最新修订的规范性词典,记录了目前文字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木部”中的农业词汇的比对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字的变化趋势,分析探究出农业文明的发展变迁对木部农业词汇变化的影响。从“木部”的整体变化上来看,《说文解字·木部》收录的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现状,主要包括“隐没”“衰落”“活跃”“新增”等四种状态。这里隐没的木部字指的是在《说文》中存在而《现汉》已不存在的字;衰落的木部字指在《现汉》中仍然存在但已经不为我们所用的字,往往标记有“古书”的字样;活跃的木部字指沿用至今的木部字。对比《现汉》,隐没的木部字共有159个,衰落的木部字有86个,仍然活跃的木部字有183个。从《说文》“木部”中农业词汇的角度来看,“木部”中的农业词汇总计44个,其中农具字16个,果木字28个。对比《现汉》,农具字隐没12个,衰落1个,活跃3个,新增4个。果木字隐没9个,衰落5个,活跃14个,新增12个。具体数据情况见表2:*新增:朳、梩、欋、表2《说文·木部》农具字用字情况?根据《说文·木部》农具字用字情况的表格可以看出,《说文·木部》收录的农具字75%已经隐没,在《现汉》中已经查找不到,在《现汉》中仍活跃的仅有“枷、杷、杵”,占《说文·木部》的18.7%,其中“枷、杷”在《现汉》中已经没有表农具义的义项,仅“杵”字在《现汉》中保留有“捣粮食”这一义项。在《说文》中未收录的“朳、梩、欋、”四个字,在《现汉》中都标注有“古书”的字样,同样处于衰落的状态。整体上来说,《说文·木部》收录的农具字到现在基本处于隐没、衰落的状态。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往往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说文·木部》农具字的没落正反映现代社会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不断衰落。高效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木质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表3《说文·木部》果木字用字情况?*新增:柑、槟、椹、柠、檬、杧、枸、椪、榠、榴、橄、榄根据表3《说文·木部》果木字用字情况的表格,可以看出《说文·木部》50.0%的果木字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此外,在《现汉》中还新增了12个果木字,体现出果木类用字的活跃,同时反映出果木在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性。从古至今,水果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补给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种植培育技术的提高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我们所认知的水果的种类不断增加,有关“果木”字的新增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农具字和果木字的变化,可以看到传统农业的衰落和以机械生产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看到在水果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积极促进下,我们所认知的水果种类不断增加。我们农业文明的发展变迁正反映在这些木部农业词汇的变化之中。四、结语本文从“农业”这一角度考察“木”背后的农业文明,以《说文》中木部字为说明对象,结合甲骨卜辞,从农业祭祀与农业生产两方面揭示《说文》木部字背后的农业文明。最后将《说文》木部中农业字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进行历时对比,从木部农业词汇的流变中,反映出我国农业文明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8.[2][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3]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4]郑玄.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疏证[M].黄永年,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6]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7]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9]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10]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M]//续修四库全书:第120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中)[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2]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3]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14]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15]徐中舒,等主编.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6]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一[M].上海:上海太原氏重刊,1963.[19]扬雄.方言[M].郭璞,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2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古籍书店,1983.[21]韩文娟.《说文解字木部》与《尔雅》相关内容训诂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22]田穗.说文木部田间农具字管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

文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kfyzb.cn/qikandaodu/2021/0217/648.html



上一篇:浅析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下一篇:智慧农垦万里行活动走进甘肃宝瓶河牧场

农业开发与装备投稿 | 农业开发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开发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开发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开发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