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知青父子兵”要做中国“石蛙王”(3)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按靖州年均价85元/斤计算,效益则大幅提升,利润更加不得了,5万元的小投资,每年效益翻番不是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蛙养殖,让更多的

“如果按靖州年均价85元/斤计算,效益则大幅提升,利润更加不得了,5万元的小投资,每年效益翻番不是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蛙养殖,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参与到人工养殖的行业中来,让更多的人靠石蛙养殖奔富路,去年10月18日,董亮和他的团队在靖州县城步步高超市前设立了宣传展台,被市民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工厂化养殖石蛙大有可为,一条通往财富之门的路就在眼前,村民们止不住地心动,跃跃欲试。

放眼市场“公司+农户”前景一片光明

跟随董亮走进蛙棚,养殖场“蛙声”一片,那“咕咕咕”“咔咔咔”的蛙鸣声直冲耳膜,给人以红火、喧嚣、热闹之感。揭开盖在水池边上的盖板,藏在下面的黑压压一片石蛙便暴露出来,规模蔚为壮观。一见到光亮,极具野性的石蛙便箭一样地跳跃起来,四散逃去。说实话,笔者从未一次性见识过这么多石蛙聚集在一起,犹如一支庞大的石蛙队伍,不仅让人震撼,甚至感觉自己在这支“队伍”面前只是点缀。

董亮告诉笔者,目前他们已经累计在养殖场投入了80多万元。第一批4000只商品蛙已经上市,从目前靖州本地市场的情况来看,55元每斤的价格很快被抢购一空。现在养殖规模已扩大到500多个平方,蛙池40多个,种蛙300多对,2两左右重的中成蛙大约有5000多只,刚脱尾巴的幼蛙2万多只,蝌蚪7万多只。

“知科公司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工厂化养殖石蛙,千方百计往大往强的方向发展。说直白一点,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要打造石蛙养殖‘航母’,而不是小打小闹的‘小帆船’。历时3年的创业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各个技术关键,并且研制出了很多先进实用的设施设备。这就如同长出了坚硬翅膀,崛起腾飞指日可待。”看着养殖池中悠然游弋的小蝌蚪,董亮笑容轻松、目光坚定。在他心里,似乎这些小蝌蚪最终蜕变成的不是石蛙,而是一对对翅膀,将托着知科公司一飞冲天。

当问及公司发展情况,董亮几乎有些眉飞色舞:“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把公司建成集产、供、销于一体形成全国性规模效应的石蛙生产和科研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无偿传授养殖技术,提供石蛙种苗供应,开展成蛙收购经销,带动周边省、市、县农民共同致富。”很明显,这已经不是盘旋在大脑里的畅想,而是知科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尤其是从董亮嘴里说出来,让人顿生浩荡与壮阔之感。事实上,在听他誓言般的表述时,笔者似乎已经隐约看到了知科公司未来霸气、宏大的轮廓,看到了其在石蛙养殖领地风光无限的发展景象。

再美的规划蓝图,再激动人心的发展战略,都必须落脚到实地,才能让“纸上的花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果实。据了解,目前知科公司已将科研成果“工厂化石蛙养殖”、“高效循环养殖”体系整理成册,免费提供给有志于石蛙养殖的农户,并开办特色养殖学习班,推广养殖管理经验。按照计划,公司已在靖州全县适合发展养殖石蛙的10个乡镇选定一户石蛙蛙苗生产基地和一户石蛙养殖示范基地,以起到窗口示范作用,推广石蛙养殖,做大产能基础。同时,公司的营销团队已在湖南、贵州、广西、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布局实体营销网络,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建立起2个专业网店。

“石蛙养殖是个特色优质项目,前景一片光明!继续稳扎稳打、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相信你们能摸索出一条带领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4年10月2日,怀化市扶贫办主任吴永平在知科公司考察时这样鼓励青年们,让一帮年轻人信心倍增。

董亮坦言,没有政府的支持,知科公司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自公司创立以来,当地政府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正是这样的支持和帮助,极大地促进了知科公司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农户致富,促进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他坚信,只要有政府的支持,有大家的努力,知科公司必将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笔者也坚信,董心忠和董亮这对“知青父子兵”带领他们的优秀团队,以“中国石蛙工厂化养殖领导者”的姿态,朝着争做中国“石蛙王”的目标前行,定将在石蛙养殖领地创造新的传奇,在驰骋奔突中奏响更加雄壮的“蛙鸣”合曲。

石蛙味美好吃,但石蛙难觅。如果早几年,发出这样的感叹似乎还有些道理,但现在还如此感叹,就跟不上形势了。原因很简单,近几年人工养殖石蛙已成气候,只要愿意下点功夫,你不仅能吃到人工养殖的石蛙,还能找到石蛙养殖的源头。走进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再到寨牙乡江口村的山沟沟里,你就能找到一处石蛙养殖的源头——靖州县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群山的包围中,走进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仿佛走进一家生态农庄:空地上种植了多种蔬菜、苗木果树,还有成群的鸡鸭和鱼。尤其是那一个个仿生态养殖池,格外引人注目:蛙池从山沟边引入山泉水,泉水汩汩,上面覆盖了遮阳网,还安装了水喷头,里面十分清凉、干净。“我们是‘石蛙王子’!我们要做中国‘石蛙王’!”工作人员正穿着水鞋,端着一盆饵料准备给蛙投食,听到他的脚步声,一只只石蛙犹如听到号令一般纷纷跳将出来,一时间,满耳朵都是泉水流淌的哗哗声,还有蛙儿欢快鸣叫的歌声……笔者在这里不仅见到了奇特的仿生态石蛙养殖场,更听说了一个老知青团队和青年大学生团队联合创业,争做中国“石蛙王”的传奇故事。董心忠(左)在和大学生交流蛙卵孵化技术攻克难关“孵化”“变态”技术全国领先“人工养殖石蛙,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挽救濒危野生棘胸蛙,又可以发家致富,可谓一举多得。”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执行董事、技术总监董心忠笑着说。别看董心忠现在笑得很开心,前几年他可是整天眉头都是紧锁的。靖州当地有“大山里能养石蛙,除非石壁上能种花”的说法,从中不难看出在当地人工养殖石蛙有多么困难。原来,由于技术原因,过去当地市场上的石蛙,都是村民进山下溪抓的。确实,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近年南方各地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董心忠介绍说,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否则别想成功。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进行石蛙人工养殖,是因为这里是董心忠当年知青下乡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环境,清楚这里生长野生石蛙,整个环境条件适合人工养殖石蛙。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董心忠一直从事养殖业、饲料加工业,有技术,有经验。于是,他抱着“誓要石壁上开出花”的信念,走进了人迹罕至的山沟沟。确切地讲,那是在2012 年的6月,董心忠在另外两名知青队友袁桂莲、赵世海的支持下,一头扎进靖州排牙山林场的深山老林,开始石蛙人工养殖试验。虽说从事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已有30余年,董心忠积累了一套独特完整的养殖技术,但对于石蛙这个“野东西”,他还是忽视了“蛙卵孵化”和“蝌蚪变态”两个危险期。当年,蛙卵的孵化率只有20%多,蝌蚪的变态成活率也只有20%……都说“蛙好养,卵难孵,小蝌蚪变态成活难!”董心忠以失败领教了这句话的残酷。好在董心忠是经历过风雨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定且极具韧劲的人。用他的话说,失败不可怕,只要敢于从头再来。为了摸索经验,董心忠时常三更半夜蹲到种蛙场里,聆听“呱呱”蛙鸣,观察种蛙的生活习性,细心地记录每一个细节,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认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边学习边实践创新。有过去30 多年的养殖功夫垫底,董心忠对解决相关难题可谓信心十足。针对石蛙的吃饭问题,他抛弃了传统的只提供黄粉虫的喂食方式,而是加入蝇蛆并打浆发酵,自己配置“营养套餐”,补齐许多微量元素,保证石蛙营养的正常摄入,增强石蛙的抵抗力。在石蛙由蝌蚪变成蛙这段死亡率最高的变态期,董心忠迎合石蛙由食用植物到食用动物的转变,研发饵料,给石蛙增加营养。对于石蛙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他也费尽心思,做了许多创新性的改善:蛙池的水泥面不能太粗糙,不然石蛙会磨破皮导致细菌感染;蛙池要造成斜坡式,不然无法满足石蛙两栖的生活需求;水流速度要均衡,蛙棚要保持通风,不然会超出石蛙生活的水质温度……2014 年8 月,董心忠带领公司团队设计制作的“高密度流水孵化及蝌蚪分离装置”成功问世。一个1米多高的支架,相叠着四五层水槽,每一层水槽中间都隔了一层网格,蛙卵浮在网格上,蝌蚪钻到网格下,自然分隔开来,非常方便。“看起来很土,但绝对是国内首创,而且效果一流,孵化率达到95%,传统的方法只有60%!”随着孵化技术的创新,“蝌蚪变态成活”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成活率达到90%。其实,在这山沟沟里,不是“老知青”董心忠一个人在战斗,追随在他身边的还有他的“大学生”儿子——就职于中国银河证券投资部的“白领”董亮和他的大学生团队。这对“知青父子兵”,不仅在人迹罕至的山沟沟挂牌创立了“靖州县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大张旗鼓亮出“中国石蛙工厂化养殖领导者”口号。回归“田园”工厂化养殖大有可为“我不是‘石蛙王’,这群年轻的大学生才是公司真正的主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2014年5月4日,占地面积32亩的靖州县知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寨牙乡江口村挂牌。当天,虽然没有彩旗飘飘,没有锣鼓喧天的热闹,但董亮在接过父亲的“交接棒”,成为这个青年创业团队“旗手”的时候,他的心情还是十分的激动,内心生出一种即将引领团队走上新征程的豪迈。他的团队成员:喻晓,湖南大学,中国银河证券投资部;谢立华,西安财经大学,景鹏控股市场总监;黄合成,湖南生物机电职院,长沙桶装水老板;孙林,湖南铁道职院,东莞电子厂仓储主管;谌旭东,江西九江学院,深圳某广告公司设计师;吴明峰,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远均,铜仁职院,海大集团百容水产技术元老;陈景国,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福建西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透过这份看似简洁的名单,却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含金量。这个团队的9名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大学,学的是不同的专业,相同的是,他们来知科之前都有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但更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优秀的人才,都抱着创业的理想和一颗进取心,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有一种“开疆拓土”打出一片天下的雄心壮志。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实际状况容不得你有更多的遐想,你必须埋头面对每天的吃住与工作。创业初期,几个年轻人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勉强能遮风蔽雨,里面只有一张床,没有电视,没有网络,附近根本没有邻居,只有风声陪伴,只有无边的空寂,给人一种原始感,粗陋感。曾是白领的几个年轻人,在远离都市的山沟沟,置身空寂的荒郊,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他们能坚持下去吗?很明显,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事实上,早有思想准备的几个年轻人彻底把城市和过去抛到脑后,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建造蛙舍、开挖蓄水池、喂养种蛙、检测水质……什么活都是自己干,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脏活粗活,年轻人谁也没有叫过苦,每天起早贪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的“宝贝”,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盼望着收成。“我们这里的石蛙,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纯生物饲料,它们的排泄物又完全被鸡鸭和池塘里的鱼儿消化,所以这是一条纯天然的生物链。”董亮和伙伴们还充分利用土地,开出了几亩田和几分地,种上了水稻和蔬菜,还养上了鸡鸭和鱼,曾经的都市白领俨然过起了本色的农民生活,辛苦中有一种悠然。“培养昆虫后剩下的废料,石蛙排泄的废料含有丰富的昆虫蛋白和未消化的饲料营养,是鸡鸭特别喜爱的食物,鸡鸭吃了长速快、肉质好、成本低廉。”董亮说,他们快乐的“田园生活”,真正的“生态农业”,让四里八村的村民们“艳羡”不已,纷纷跑来打量、观摩,并学习养殖石蛙。用当地一位村民的话说:没想到几个年轻人跑到这个几乎被遗弃的山沟沟,竟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看到他们搞得风声水起,又环保又挣钱,实在是叫人羡慕又心动,谁不想发家致富啊!董亮给前来“学艺”的村民算了一笔账:农村屋前屋后开发半亩地可工厂化养殖石蛙至少1万只,基建费用预算4000元,购置100对种蛙预算9000元,一只蛙养到2两以上的上市标准综合成本为3.6元,再加上8000元的不确定损失,总投资是5.7 万元。幼蛙养殖到第二年年底可达到商品蛙,保守参考靖州最低批发价50元/斤计算,第一批次石蛙毛利为:只×80%(商品蛙成活率)×0.2斤×50元/斤=元,减去成本,第一年的净利润即可达到2.3万元。“如果按靖州年均价85元/斤计算,效益则大幅提升,利润更加不得了,5万元的小投资,每年效益翻番不是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蛙养殖,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参与到人工养殖的行业中来,让更多的人靠石蛙养殖奔富路,去年10月18日,董亮和他的团队在靖州县城步步高超市前设立了宣传展台,被市民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工厂化养殖石蛙大有可为,一条通往财富之门的路就在眼前,村民们止不住地心动,跃跃欲试。放眼市场“公司+农户”前景一片光明跟随董亮走进蛙棚,养殖场“蛙声”一片,那“咕咕咕”“咔咔咔”的蛙鸣声直冲耳膜,给人以红火、喧嚣、热闹之感。揭开盖在水池边上的盖板,藏在下面的黑压压一片石蛙便暴露出来,规模蔚为壮观。一见到光亮,极具野性的石蛙便箭一样地跳跃起来,四散逃去。说实话,笔者从未一次性见识过这么多石蛙聚集在一起,犹如一支庞大的石蛙队伍,不仅让人震撼,甚至感觉自己在这支“队伍”面前只是点缀。董亮告诉笔者,目前他们已经累计在养殖场投入了80多万元。第一批4000只商品蛙已经上市,从目前靖州本地市场的情况来看,55元每斤的价格很快被抢购一空。现在养殖规模已扩大到500多个平方,蛙池40多个,种蛙300多对,2两左右重的中成蛙大约有5000多只,刚脱尾巴的幼蛙2万多只,蝌蚪7万多只。“知科公司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工厂化养殖石蛙,千方百计往大往强的方向发展。说直白一点,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要打造石蛙养殖‘航母’,而不是小打小闹的‘小帆船’。历时3年的创业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各个技术关键,并且研制出了很多先进实用的设施设备。这就如同长出了坚硬翅膀,崛起腾飞指日可待。”看着养殖池中悠然游弋的小蝌蚪,董亮笑容轻松、目光坚定。在他心里,似乎这些小蝌蚪最终蜕变成的不是石蛙,而是一对对翅膀,将托着知科公司一飞冲天。当问及公司发展情况,董亮几乎有些眉飞色舞:“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把公司建成集产、供、销于一体形成全国性规模效应的石蛙生产和科研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无偿传授养殖技术,提供石蛙种苗供应,开展成蛙收购经销,带动周边省、市、县农民共同致富。”很明显,这已经不是盘旋在大脑里的畅想,而是知科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尤其是从董亮嘴里说出来,让人顿生浩荡与壮阔之感。事实上,在听他誓言般的表述时,笔者似乎已经隐约看到了知科公司未来霸气、宏大的轮廓,看到了其在石蛙养殖领地风光无限的发展景象。再美的规划蓝图,再激动人心的发展战略,都必须落脚到实地,才能让“纸上的花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果实。据了解,目前知科公司已将科研成果“工厂化石蛙养殖”、“高效循环养殖”体系整理成册,免费提供给有志于石蛙养殖的农户,并开办特色养殖学习班,推广养殖管理经验。按照计划,公司已在靖州全县适合发展养殖石蛙的10个乡镇选定一户石蛙蛙苗生产基地和一户石蛙养殖示范基地,以起到窗口示范作用,推广石蛙养殖,做大产能基础。同时,公司的营销团队已在湖南、贵州、广西、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布局实体营销网络,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建立起2个专业网店。“石蛙养殖是个特色优质项目,前景一片光明!继续稳扎稳打、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相信你们能摸索出一条带领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4年10月2日,怀化市扶贫办主任吴永平在知科公司考察时这样鼓励青年们,让一帮年轻人信心倍增。董亮坦言,没有政府的支持,知科公司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自公司创立以来,当地政府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正是这样的支持和帮助,极大地促进了知科公司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农户致富,促进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他坚信,只要有政府的支持,有大家的努力,知科公司必将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笔者也坚信,董心忠和董亮这对“知青父子兵”带领他们的优秀团队,以“中国石蛙工厂化养殖领导者”的姿态,朝着争做中国“石蛙王”的目标前行,定将在石蛙养殖领地创造新的传奇,在驰骋奔突中奏响更加雄壮的“蛙鸣”合曲。

文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kfyzb.cn/qikandaodu/2020/1019/526.html



上一篇:科技支撑农业“走出去”的探索
下一篇:槐花的心事

农业开发与装备投稿 | 农业开发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开发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开发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开发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